春水初生,楚韵绵长,为进一步了解安徽五大文化,推动长江文化与江淮文化的互融互促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3月29日至30日,汉语言文学2023级文典班学子踏着江淮的烟雨,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,赴淮南市开启了一场以“语言·文学·文化”为主题的深度研学之旅。两日行程,跨越淮南与寿县,同学们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,以思考叩响千年文脉,在实地考察与学术碰撞中,探寻语言、文学、文化与历史的共生之妙。
29日,晨光熹微,月影朦胧。师生齐聚红楼东门,乘车奔赴淮南。途中,随行专业导师以伊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《六姊妹》为引,开启了一场关于“地域文学与影视改编”的思辨讨论。此时的车轮缓缓碾过历史的尘埃,文学与现实的边界悄然消融在了文典学子的谈笑之间。踏入九龙岗民国小镇,青砖灰瓦间,《六姊妹》的剧中场景跃然眼前。同学们穿梭于复古街巷,触摸剧中人物的生活痕迹,探讨“场景地如何重构文学叙事”。
午后的八公山阳光正好,层峦叠翠。淝水之战的鼓角铮鸣,淮南王宫遗址的汉风遗韵,在导游的讲解中,我们好像直面了一场“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”的历史大戏。站在升仙台俯瞰眼前,真是好一幅壮阔的长卷!师生谈笑之间,山风吹来的丝丝凉意,悄无声息便驱散了步行的疲惫感。

30日清晨,寿县古城在薄雾中苏醒。巍峨城墙之上,导游认真地剖析“古代战争文学中的防御符号”,大伙儿一同体验“瓮中捉鳖”的意趣;唐宋碑刻前,学子比划摹写,感受汉字演变的筋骨。

楚文化博物馆之中,同学们依次观赏着馆藏文物,凝视着越国青铜剑的纹路,感受着龙纹金带扣的极致华美,师生在解说员的引领下,共同领略了寿春千年的文化风光。

两日研学,行囊满载。从民国街巷到汉代遗址,从方言考据到碑刻临摹,从游览楚风到思考沙龙。文典班的学子以脚步和目光丈量了文学的深度,了解了文化的厚重。正如文典班导师周红兵老师所言:“文学不在高阁,而在山河故纸之间”,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不仅是对楚汉文脉的致敬,更是文典学子对学术初心的坚守。归途车上,有同学轻吟《淮南子》的残章,窗外,淮水汤汤,流淌着未完的故事,而属于2023级文典班的文学征程,正随着春日的风,徐徐铺展。(文字/图片:许彤 审稿:周红兵)